关于柳州话你所不知道的。。。

  刚刚洗完澡,头发未干不好睡觉,闲来无事就翻墙去看看“风景”。不知怎地,一时兴起去“维基百科”看了看“柳州话”这个条目,不禁想起以前高中那时第一次看到这个条目那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当时还兴冲冲的给维基百科里面的这个词条补充“应急柳州话”那部分的内容。现在摘录里面的一小部分平常人可能不知道的东西出来给大家观赏观赏。


  语音特点:
  柳州话听上去很硬,发音不拖带,与粤语的发音方式颇为相似,与此类似的有贵州官话和云南官话。柳州话与桂林话相比,柳州话中有许多与粤语发音和字词义相近的语音语义,语音比较低沉有力,而桂林话则更多湘语的元素,语音较为尖利。柳州话受粤语的影响较大,这与清末民初广东移民进入大柳州地区经商定居有关,因此柳州话里夹杂了大量本地化的粤语词汇(Candura注:比如“黑麻麻”源自粤语“黑蒙蒙”,还有“打边炉”“航不郎当”等等)。
  柳州方言的内部差别:
  柳州方言的内部差别主要表现在城乡地域和年龄层次两个方面。来自于壮语农村的人(包括进城定居者和进城打工者)说柳州话带有壮语发音方式及音调,柳州人称这个现象为“夹壮”;而城市里有极少数人的语音带有粤语音。由于国家推广普通话,而柳州话与普通话又同属汉语北方语系,因此较易受普通话影响,产生“柳州普通话”,简称“柳普”。但“柳普”并不是柳州话,因为它丧失了柳州话的最大特征——尖团音。(Candura注:“维基百科”里面没有补充关于“柳铁(现已被改为南铁,痛心疾首!)”的铁路柳州话的知识,实在可惜)


  呃,本来想多复制点“维基百科”上面这个词条的内容,但是发现后来的都是介绍发音的东西了,学术性太强,就不复制到这里了。哦,对了,这个词条的地址是:http://zh.wikipedia.org/zh-cn/%E6%9F%B3%E5%B7%9E%E8%AF%9D (貌似这个词条没被墙的吧)。
  看着看着“维基百科”就忍不住看看墙内的人都怎么写,一搜索吧搜索到“互动百科”的“柳州话”这个词条,下面复制的内容就是从“互动百科”里面来的了,里面有与“维基百科”的条目重复的地方,不过又有不同,还是不挑出来了。


  柳州话-概述:
  柳州话是北方方言中桂柳话的一支,属西南汉语,与贵州话、云南话和四川话很相似,基本可以相互听懂。虽然多数柳州人是不会说粤语的,但是其中融入了许多粤语发音和字词。因此与桂林话以及上述方言相比,柳州话听上去很硬,发音决不拖带,这便与粤语的发音颇为相似。
  柳州话与桂林话相比,柳州话里有有很多粤语的词汇,而桂林话则更多北方方言的元素。
  柳州话受粤语和客家话的影响更大,相当于桂林话与粤语的过渡阶段,里面夹杂大量的粤语词汇,但这些词汇用桂林话音演绎出来。
  柳州话-形成原因:
1、人口迁移的影响
  历史上北方人民南迁有三次高潮: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南宋时期。尤其在唐宋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移南迁打大背景下,北方汉族移民迁入赣、闽、粤交界地区,改变了南方人口分布状况。并以其人数的优势和经济、文化的优势同化了当地原住居民,又吸收了原住居民固有文化中的一些成分,形成了新的文化载体--客家民系。同时,迁移的北方汉族人民将北方方言带到了南方,与当地语言以及客家话语言融合,形成了南方地区的北方方言。这也是南方地区与北方一南一北,方言区却属于北方方言的缘故。
  柳州话属于桂柳话的一支,是西南官话(北方方言的西南次方言)中的一种。因此北方移民的到来对柳州话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
2、行政区划的影响
  据《柳州市志》记载: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置潭中县属郁林郡,此为柳州建城的开端。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名为龙城郡。干元元年(公元758年),龙城郡复名柳州。 
  柳州市是汉族为主,兼有壮、瑶等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具有浓郁的乡土文化和民族文化,几千年来一直是汉族和岭南土著民族经济和文化交流、融合的汇聚点,具有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沉积。柳州本属百越之地,秦始皇开设南三郡后,开挖灵渠,中国西南端这块“南蛮地区”开始得到重视,城市的发展也随之开始。居住在这里的人民使用着某一种语言。经过上千年的发展,柳州的政治、经济、语言有了很大变化。柳州本地的语言也受到了北方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的影响。同时因为靠近广东,而且由于战乱等缘故,所以粤语影响大于北方方言。
直到1949年秋,中原临时人民政府在湖北省武汉市确定建置柳州市(《柳州市志》第一章《建置》)后,柳州人所使用的语言才开始被称为“柳州话”。
3、地理位置的影响
  柳州地处桂中,自古“地属冲要”。市区位于柳江中游,柳江穿越柳州而过,把市区环绕成一个“U”字形半岛。正因为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柳州人习惯把柳江河的两边称为“河南”与“河北”。  
  河南片区因拥有火车站,长途汽车站,技工学校等,外来人口较多,流动人员密集,因此柳州话受各种外地方言影响较大,不够“纯正”。在长途汽车站一代,通常是受来自县城和农村的壮话影响,一般被称为“夹壮柳州话”,为壮族的流动人口和体力劳动者为主,较粗俗,带粗口;而在火车站及铁路沿线一代,旧时为铁路局专属,并不归市区管辖,人员也来自五湖四海,在柳州定居后,其后代或操柳州话,带外地口音,通称为“铁路柳州话”。而河北片区为柳州的文化中心、经济中心、教育中心,长期是治所所在地,文雅之士较多,柳州话的使用也较为文明、儒雅,但受普通话发音影响,可能出现错误。  
  最准确的柳州话应该是在柳北、河西及河南一带老辈柳州人所操持的,受普通话影响小。
  柳州话-发音特点(Candura:这部分只摘录几段):
3、去入声,后鼻音和翘舌音
  粤语有-p,-t,-k的尾音,称为入声。柳州话省略了。比如“食”粤语是sik,柳州话是si。又比如“脚”粤语是geok,柳州话变音成gio。乜(什么)白话是mat,柳州话是ma。这个又是北方方言的特征,即大多数都没有入声。柳州话有ng音素,但不发后鼻音。同时去zh,ch,sh,改为z,c,s,r音则分裂为ng和y声母。这又减少了一点婉转的感觉。
4、粤语ng音素的引入
  ng音就是柳州话和粤语的“嗯”字,发音就是普通话中的后鼻音。但奇妙的是,柳州人发声的时候基本上不用鼻音,而是用声带和舌根发音。这个绝对是继承了粤语和上古汉语的特点,好像在舌根堵了一小团空气。
5、省音现象
  以“我”字为例,普通话为u口型滑向o口型,但柳州话只为ngo音。又如上面列举的“飞”字例,很多双元音被/ei/连读和e音替代;而诸如“讲giang3”,“量liang2”,“学hio2”,由于口型小的缘故,很难区分出双元音。例如liang音被演化成只有一个开口,而giang更是创造了普通话中没有的音节。   
  香港年轻人流行懒音,即消灭ng音,ngo发o音。虽然柳州话中ng只做声母,但一旦连读就很容易被省。例如ten音,为他们的省音,演变过程为“ta’men”→“ta’ng”→“ten”。又如nai(没有i口型),为“哪凯”(哪里)的省音,演变过程为“na’kai”→“naai”→“nai”。而men音,代表“没曾”(未曾)的意思,由mei’cen发展而来。这里又出现一个现象。大家知道日文是音拍语言,一个音一个拍子,其实也应该与上古汉语有关。粤语也保留了这点,例如“大daai”,“街gaai”,“鞋haai”,较为圆润,而柳州话一律省音为dai,gai,hai。也由此引出一个笑话,那就是柳州人的“鞋子”,在北方人听起来像孩子。   
  也因为这种原因,柳州话语速相对较快。
  柳州话-现状(Candura:这里也只摘录一部分):
  目前主流的倾向是柳州话渐渐被普通话侵蚀。尤其是2000后小孩开始,父母不重视方言教育,但是自己普通话也说不标准,导致儿童操持的柳州话渐渐变味,普通话也说不好,传统说法都被“普通话化”。例如感觉的觉,应该念gio,但是受到普通话影响,有人念成gue(靠近jue音),者(ze)被念成ze,宅(ze)被念成zai;同时一批老词也渐渐被普通话词语替代,如“游水”变“游泳”,“lang衣”变“毛衣”,“打边炉”变“吃火锅”,“航帮狼”变成“一大堆”;还有一部分传统词语,越来越多人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例如lei’dei,non’non’jiao’jiao,古仔等。
  在网上,包括网柳、红豆、百度柳州贴吧,以及各个中学的贴吧等以及QQ聊天,日常短信中,年轻人们还是用柳州话进行交流,同时也创造出一批常用“柳州话字”,例如“闹”(谁),“乃”(哪里),“了北”(语气词),“腾”(他们),“狼裳”(不整洁的样子),“骚夹”(蟑螂),“妈拐”(青蛙),“克”(去),“奏”(做),“门”(未曾)之类,而且还因为应用而源源不断用拼音和近音字创造新的“柳州话书面语”,让人对柳州话的应用前景颇为乐观。有时报纸为了还愿原汁原味也会使用这种词。
  网上还流传着自己制作或翻录的“柳州话歌”。但其实由于柳州话的语音条件限制,柳州话并不能像普通话,粤语,闽南语这样能真正“唱”,最多也就是和着音乐和节奏rap而已。(Candura注:好吧,我本来录那首就是定位在HIPHOP上的,连用的BEAT都是从地下HIPHOP圈子里的论坛下的。)
  另外,“柳普”也流行开来。原指由于柳州话口音而造成的平调,无翘舌和后鼻音的普通话,后变成一种恶搞形式,甚至故意加入柳州话词汇,如“我帮你yao饭”“克没克啦”“你好癫哩北”等,在年轻人和酒桌饭局上流行,有时还故意加入壮语口音。然而很多老一辈人为了教育小孩,即使自己普通话不标准也要说普通话,这种“柳普”对小孩子的影响就是非常不好的了。
(Candura附:“互动百科”词条地址 http://www.hudong.com/wiki/%E6%9F%B3%E5%B7%9E%E8%AF%9D


  呼,可算复制粘贴排版完了,怎么样,长见识了吧!其实,推广普通话是非常应该,这对促进国家统一、社会和谐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蒋中正先生败退台湾之后,抑制台独势力的其中一项举措就是在台湾地区大力推行国语)。但是,推广普通话不能矫枉过正,方言里面蕴含的传统文化也是应该加以保护,加以传承,让后人知晓的。

文章目录
|